最新的年度养老金融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国民养老财富储备意识逐步加强,但养老财富储备总量依然不足,九成的调查对象愿意在税收优惠激励下进行市场化的养老财富储备。下一步我国应加快二、三支柱的制度建设,夯实老龄社会的财富储备。
9月22日,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CAFF50)在京正式发布《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2021)》(下称“报告”)。CAFF50常务副秘书长、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讲师张栋介绍,本次调查聚焦于城镇居民的养老金融行为和养老金融偏好,从养老金融参与现状、相关认知和参与意愿等视角出发,了解广大国民的养老规划情况及其养老金融需求。
从2017年开始,CAFF50将建设国民养老金融数据库作为一项长期的重点工作,并持续开展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本次调查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共回收有效问卷12043份。
调查结果显示,国民养老财富储备意识逐步增强,调查对象普遍通过金融市场上的多元化渠道进行养老财富储备。
具体来看,有50.81%的调查对象养老投资/理财的主要偏好是银行存款,其次是商业养老保险(27.98%)、银行理财(26.27%)、房产(21.69%)、基金(15.59%)。此外,有一些调查对象还参加了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也有一些调查对象通过购买股票、信托产品、国债等进行了养老财富储备,但仍有15.92%的调查对象尚未进行任何养老财富储备。
调查结果还显示,大多数调查对象认识到应从较早年龄开始进行养老储备,且超过九成(96.69%)的调查对象愿意在税收优惠激励下进行市场化的养老财富储备,养老金融产品市场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从养老财富储备量来看,有将近八成(77.79%)调查对象的储备金额在50万元以下,超过三成(31.91%)的调查对象养老财富储备在10万元以下,仅有22.17%的调查对象的储备金额超过了50万元。总体来看,目前调查对象的养老财富储备量还十分有限。
从养老财富储备规模的预期上来看,超过八成(81.58%)的调查对象认为整个养老期间的财富储备规模在100万元以内即可满足养老需求,同时,45.18%的调查对象认为整个养老期间所需的财富储备规模在50万以内,14.71%的调查对象认为30万以内的财富储备即可满足养老需求;只有不到20%的调查对象认为养老财富储备规模需要达到100万以上。
张栋表示,从调查对象对整个养老期间养老资产储备规模的预期以及目前养老资产储备的实际情况来看,调查对象对于整个养老期间的养老资产储备预期的平均值为726513元,而目前调查对象已经储备的养老资产的平均值为381320元,目前的储备量还远不及预期。
调查还揭示了国民的养老预期和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46.79%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者预期的养老金水平为在职工资收入的40%~60%,这与基本养老金的目标替代率(59.2%)基本持平,但高于目前的实际替代率(45%左右),还有32.84%的调查对象认为退休后每月领取养老金水平达到工资收入60%以上才能保证退休生活质量不下降。
CAFF50秘书长、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董克用表示,第一支柱养老金可以保障退休后的基本生活,但面对长寿风险时,想要维持原来的生活水平不下降,就应该尽快开始包括第二、三支柱在内的养老金融体系的全面建设,推动雇主建立第二支柱,待第三支柱全面推开之后,国民都应该积极参与,这样才能加快养老财富的积累,让国民养老没有后顾之忧。
报告建议,完善我国三支柱养老金体系结构。一是明确基本养老保险保基本功能定位,以全国统筹为目标,系统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适时、适度降低替代率;二是完善企业年金制度,适当降低企业年金加入门槛,提高企业年金强制性,提高第二支柱的覆盖率和参与率;三是加快推进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定,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措施激励全体国民加入到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中,从而为社会成员提供更高水平的养老金制度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