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的生活也是有代价的。能做到“乡间旅游”式养老的人毕竟少数,大多数崇尚生态养老的人,选择的是改造自己在乡下的老宅或重新购置郊区房屋自住的方式,也由此碰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没退休时,老倪在工作日是个“工作狂”,休息日则喜欢叫上三五好友到乡下去钓钓鱼、吃吃农家菜。如今这种“生态旅游”式的养老方法,算是他以前生活方式的延续。
“我完全没有那种情绪,完全没有!落寞啥?一个人到处逍遥,多好啊!”刚一开口,老倪就反复强调这点。到这个月底,他退休就正好8个月了,虽然家还是在市中心,但这段时间里,他几乎玩遍了上海郊区所有数得上名的景点,对那些农家乐、饭庄如数家珍,“活动半径”甚至覆盖整个长三角。
退休前曾是沪上一家国企工作的老倪,所说的“那种情绪”是指一般人在退休后常会有的孤独、无所适从感。“我就是喜欢乡下,喜欢呼吸带着泥土气息的空气。一到晚上,静得什么也听不见,黑得什么也看不见,那种感觉棒极了。”
老倪是“生态养老”的忠实拥趸。如今,“生态养老”越来越流行,越来越多的老人已不再满足于退休以后天天过“提篮子、带孩子、绕着炉台子”的单调日子,他们选择走出家门、寄情乡间,在鸟语花香、田间地头享受生活。
不过,忙碌了一辈子的市区老人,真的能适应乡间田园生活节奏吗?
老年人中的“90后”,想得开才幸福
老倪自称是老年人中的“90后”,在养老思路上想法独特,甚至在传统眼光看来有些标新立异:“我就准备一直这样‘玩’下去,玩到走不动的那天,卖了房子用存款给自己找一家高端养老机构,在那里度过余生。”
他的情况有点特殊。一直未婚育,父母早已离世,跟亲戚也走动不多。没退休时,他工作日是个“工作狂”,休息日总喜欢叫上三五好友到乡下去钓钓鱼、吃吃农家菜。如今这种“生态旅游”式的养老方法,算是他以前生活方式的延续。
生态养老,并非是一种创新的养老模式,只能算是一种养老理念。在这座城市里,向往田园生活、渴望亲近大自然的老年人不在少数。但真正敢落到实处的并不多。“在城市里忙忙碌碌几十年,每天都神经紧张,去乡下喝喝茶、浇浇花、种种菜,这才是怡然自得的退休生活。”老倪说。
老倪的手机上有各种各样的微信群,他时常在群里晒出自己在乡下的潇洒照,有时是钓到一条野生的大鲤鱼,有时是吃到了一个甜得发腻的南瓜,有时是在农家乐里涮火锅吃自采的蔬菜,这些总能收获一片“点赞”声。“现在,我在郊区住的时间比在市区还要多,很多人在我的耳濡目染下也表示,退休以后要和我一块儿下乡玩。”
“采菊东篱下”,可能只是看上去很美
不过,“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的生活也是有代价的。能做到“乡间旅游”式养老的人毕竟少数,大多数崇尚生态养老的人,选择的是改造自己在乡下的老宅或重新购置郊区房屋自住的方式,也由此碰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潘秀琴今年65岁,她和丈夫都是浦东航头镇人。此前,他们已在市区住了20多年,航头老宅一直荒废着。去年下半年开始,老夫妻俩计划着在周末时回老宅度假,呼吸呼吸新鲜空气,为此还特意花了2个月时间将老宅翻修一新,宅前专门弄了一小片花园和菜地,屋后种上了柚子树和桔子树。“本来憧憬着美好的田园生活,可是没过多久我们就发现,现实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美好。”
久居城市的人回到乡下生活,会碰到什么问题?潘秀琴直言,是容易对田园生活过于美化。今年初,她在地里撒了一把青菜籽,准备吃自种的蔬菜,可因为不懂耕种知识,长出来的菜苗稀疏、矮小,叶子上都是洞眼,只能拔了扔掉。“邻居告诉我,种菜前先要归垄、作畦,这样下雨才不怕秧苗被淹死。青菜苗最易吸引虫子,不打农药的话几乎不会种出叶片完整的青菜,可适度用些农药。”潘秀琴觉得太麻烦,并没有时间精力去打理,种菜计划只得作罢。
尴尬接踵而来。老宅刚装修好时,她曾兴奋地拍了9张照片“晒”到朋友圈,表示自己即将体验田园耕作的生活。“过了一段时间,有朋友见面时问起我,吃自己种植的新鲜蔬菜感觉是不是特别好?我只能尴尬地笑笑。”
“生态养老固然好,但也不是每个人都适应并喜欢的,有人对田园生活情有独钟,也有人对田园生活望而却步。各人还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潘阿姨总结说,动手能力不强、长期依赖城市服务功能的人,还是轻易不要尝试田园生态生活。
今年8月份开始,潘秀琴已经将乡下老宅出租给一家企业做库房了,老夫妻俩又重新老老实实回到市区居住。
生态养老,并不意味着“离群索居”
说起在郊区“生态养老”,容易让人联想起“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景象。
乡下生活的好处不言而喻。水清土净,空气污染少,没有噪音的困扰,养身又养心。不过,老年人也有社交需求。少了“市井之气”的郊区,会不会让老人有孤独寂寞的感觉?生态养老就是离群索居吗?
大约10年前,有关方面曾制订了一项崇明农村寄家养老计划,吸引了一批批市区老年人前往考察。根据设想,每户农村家庭对接一名市区老人,收取房租和服务费,每月分别只有两三百元,搭伙费和水电煤等费用另算。生态岛空气环境好,生活成本低,吸引力不小,但几个月下来,最终只有一位老人选择落户。缘何?交通相对不便、缺乏医疗保障、各类配套不足、生活习惯不同等实际问题,是老人们担心的问题。
不过,近几年来,沪郊不少地方的综合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乡间生活不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些地方的生活丰富程度甚至已与城市里不相上下。
年逾七旬的汪建英和老伴姚武,是两年前从上海市区搬到崇明的。他们的外孙从小粉尘过敏,经常住院,连学都上不好,二年级整个学期只正常上了两周课,经常住院。医生建议彻底换个生活环境:“太仓、嘉兴都行,总之要远离上海城区。”
汪建英的女婿是崇明人,他提议:“崇明环境好,空气好,要不回那里试试。”让人惊喜的是,在崇明生活了几周,小家伙居然一次都没犯过病。于是,孩子办理了转学手续,汪建英夫妇搬到崇明城桥镇明月苑小区居住,陪外孙读书。
刚搬家时,汪建英夫妇俩还有担忧:崇明空气是好,可生活配套设施到底能不能跟上?自己能不能融入新的生活环境?事实证明,这是多虑了。很快,姚武就成了社区活动中心乒乓室里的常客,因为乒乓打得好,短时间内就交上了很多球友,大家经常互相切磋。“小区附近还有崇明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生态科技馆、档案馆等文化设施,经常可以看见老两口周末带着孩子去这些地方逛逛。
在崇明,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60多岁的沈明昌退休前是浦东一家公司职员,因一次游玩他爱上了崇明的生态环境,两年前在崇明港西镇买房落户。“现在,我经常参加小区志愿者服务,还当上了义务治安巡逻队队长,闲下来时上上老年学校、打打乒乓、跳跳广场舞,生活多姿多彩!”
如果到时候咱们选择,那您会选择在乡下还是去城里养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