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农村养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作者:   来源: 中国社会报  2018-01-22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中国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和在城里定居的人数越来越多。留守老人、空巢家庭增多使得农村老龄问题更显突出。农村既是养老的重点,也是养老的难点。聚焦农村养老,农村养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非常必要。
 
  农村养老形势日益严峻
 
  目前农村无论是乡村照料服务设施,还是养老机构和床位,都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尤其是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敬老院),国家对它的定位是,在优先满足农村特困对象入住的基础上,要面向社会有需求的老人,特别是失能、高龄老人提供基本养老服务。而现有2万多个特困供养服务机构,大多数规模小,房间设施陈旧,基本生活条件差,管理服务落后,而近些年新建或改扩建的中心(或区域性)敬老院,也有不少存在床位闲置、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升级改造及管理运营经费缺乏、工作人员待遇低、护理型床位和专业护理人员严重不足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农村特困供养服务机构作用的发挥,也与农村日益严峻的养老形势不相适应。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养老的支持力度
 
  要实现十九大提出的全社会“老有所养”目标,首要任务是解决“急迫而又必需”的问题,并围绕实现养老服务的均等化、普惠性、可及性展开。这方面,农村任务尤为繁重。在农村,应该尽快形成和具备三方面基本条件:一是要具备养老服务的硬件条件,如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和站点,养老机构和床位,以及为居家、社区、机构开展养老服务的信息网络和平台;二是要有养老服务的软件条件,如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服务评估、监督检查等;三是要有一定的具有专业水平的管理服务人员队伍。在上述条件具备之后,现阶段各级政府还有一项根本职能就是“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做到人人能够享有基本公共养老服务。对特困供养人员当然由政府提供全面保障,而对大多数平民家庭或者中低收入家庭,政府应在大力发展养老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并不断提高各项保障水平基础上,对收入水平仍然较低、个人支付能力不足的,给予一定的额外养老或护理资金补贴,使其能够享受到相应的居家、社区或者机构的养老服务。
  目前影响农村社会化养老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缺钱。去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3616元,农村是12363元,人均相差2万多元。二是怕花钱。一方面,相对城里而言农村的钱来得更不容易,另一方面,最主要还是老人怕给子女添加负担。三是传统观念影响。农村不少老人认为到机构养老就显得子女不孝,有失面子。 这一现实说明,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加快建设惠及全民的养老服务和保障体系十分迫切。    
 
  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
 
  养老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任务繁重而艰巨,必须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和公民四力平衡驱动的动力机制,推进养老事业、养老产业和养老服务业均衡、协调、健康、持续发展。要解决农村养老面临的难题,必须对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进行改革,尤其是要加快农村养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速度。加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供给。按照国际经验和中国养老工作实际,90%以上的老人都需要在家庭和依托社区实现养老。要更好地实现“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养老服务要求,具有专业水平的服务人员队伍、信息网络平台、社区照料服务设施缺一不可,加快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站点和信息平台建设应排在突出位置。运行经费上予以保障。农村的居家和社区养老,与城市比还有相当大差距。近些年民政部推进建设农村互助幸福院,目前全国已有7万多个。但总的看数量少,大体占55.8万个村集体的12.5%。运行管理经费缺乏保障。幸福院定性为互助性质,政府给予一定的建设资金补助,但运行经费需要自筹解决。这对经济条件较差的村集体来说是一大难题,不利于幸福院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政府不仅应当给予一定的建设资金支持,同时在运行管理经费上也应予以保障。    
  加快农村供养服务机构的社会化改革。近年来国家在一些地方进行了公办机构的社会化改革试点,主要是引进社会资本和专业管理服务团队,对现有设施改造升级,推动公建民营,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在农村,不少试点的养老机构在满足特困对象的基础上,已经面向有需求的社会老人开放,取得了积极效果。广东农村特困供养服务机构社会化改革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
 
  广东的特困供养服务机构社会化改革经验
 
  2016年和2017年,广东省先后印发了《广东省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公建民营社会化改革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落实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公建民营社会化改革的通知》等文件,对全省供养服务机构社会化改革作出具体部署。采取县级区域统筹打包模式,利用每张床位1万元政府资金撬动5万元社会资金投入,统筹推进全省特困供养机构管理体制改革。
  社会运营方每张床位投入5万元,主要用于机构的改造升级和养护服务人员培训。企业免租金运营30年。每个机构为政府预留不低于30%的床位用于特困人员供养(政府按供养标准购买服务),其余床位向社会开放。
  政府职责是制定规则并实行监管。广东去年开始在云浮市试点。先在云安区、郁南县采取区域统筹打包模式,涉及敬老院23所,床位2180张,引进社会资本超过1亿元,试点取得良好效果。目前广东省已全面推广以县(市、区)为单位的区域统筹打包改革模式,全省有17个县(市、区)纳入第二批改革试点范围,计划到2018年底引进社会资本12.5亿元,改造床位超过2.5万张。广东特困供养服务机构社会化改革最具创新性,最具方向性,改革最为彻底和到位。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