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在医院临终关怀室里的护士,是老人最后的“家人”
作者:   来源: 大洋网  2017-05-25

  在生与死之间,她们扮演着“渡桥”的角色,这是开设临终关怀室里的顺德伍仲珮纪念医院护士们对自己职业的描述。
  伍仲珮纪念医院是顺德最早开设老年科的医院,在这所医院的老年科里,数十名护士成为护理这些垂暮老人的主要力量。在护士节里,她们依然一如往常般忙碌,为每个床位的老人更换营养针、帮助老人们做必要的心理疏导……扮演老人最后的“家人”。
  护士们告诉记者,自己见过太多的生死离别,有唏嘘的故事、美好的结局。老年科里的故事还有什么,请听听她们的讲述。
 
  她们:关怀垂暮群体 成临终老人最后的“家人”
 
  中午12时,伍仲珮纪念医院综合科主管护师张文娟从口袋里摸出几百元,交给了一个外卖小哥,并告诉他说今天的餐食里要加鸡腿。“这是医院医生们自掏腰包给护士们的加餐费,我们太忙了,没时间去下馆子聚餐,就把钱花在外卖上。”张文娟说,这个钟点老人都在吃饭,护士们也要紧紧看着,不能发生老人噎食的情况。
  张文娟随后走入护士台后的“特殊病人监护室”。记者看到,监护室挨着护士台,也是护士出入最频繁的地方。
  张文娟说,这就是临终关怀室,住在里面的老人病患,是医护人员格外注意的对象。“一般送来这里的,要不就是重病末期,或是无法痊愈的老人,要不就是得了肾衰竭之类的老人。”
  临终关怀室并非阴暗昏沉,护士们将室内窗门打开,在床沿上种植了不少绿色植物。张文娟说,医院老人科并非是养老机构,和综合医院相比,在照顾老人的过程中少了许多治疗的环节。
  “住在这里的老人,我们并不主张简单延长生命的长度,而是主张丰富其生命质量。”张文娟告诉记者,对即将临终的老人采取护理,旨在让这部分群体减缓病发时的疼痛和恐惧。在垂暮之际,陪伴老人最多的还是护士。可以说,伍仲珮纪念医院里的护士是这些老人最后的“家人”。
 
  工作:每小时巡八十床位,还要当心理咨询师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伍仲珮纪念医院里住院的老人超过100名。包括临终关怀室在内,老年科里的护士要具备哪些素质?该院副院长梁烨告诉记者,与综合医院相比,老年科里的护士,除了需要从医者的爱心外,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
  “医院里有不少老人患上了老年痴呆,还有语言和行动障碍。如果护士们没有耐心,护理效果可能会打折扣。”梁烨说,为了让老人更好地遵医嘱康复治疗,护士们平时像逗孩子、安抚孩子一样对待老人,而在这些工作中,耐心就显得尤为重要。
  记者了解到,老人科里的护士,每小时要寻查超过80个老年病房床位,了解老人身体情况。
  “能走的就要求他们不要坐,能坐的就要求他们不能躺,能躺的也要每隔两个小时帮他们翻身。”为了预防行动不便的老人因长期身体不动而产生压疮,护士们要担起引导老人动身的职责。
  除了普通老人病房外,在临终关怀室里,护士们还要兼具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张文娟告诉记者,为了帮助他们直面最后阶段,护士还要帮他们做心理护理。
  在老年科里,有一条不明文规定的准则,就是要求护士要站在“老人角度”去考虑生存的需求。“我们在护理工作中要理解老人,理解他的害怕,他的无奈,还有他的求生欲望。”张文娟说。
 
  讲述:老年病发难控 护士们要有强大的心理
 
  随着时间夺走老人们的记忆,掠走了他们的健康,一些患上老年痴呆症、狂躁病症的老人,也偶尔会“为难”照顾他们的医护人员。
  “我曾经被一名患上老年痴呆症的老人拉扯过,你很难想象,眼前这一位老人,昔日曾是一位多么风度翩翩的人。”伍仲珮纪念医院的主管护师张文娟告诉记者,一些患有精神病的老人,偶尔也会让医护人员委屈的时候。护士们要学会面对这些情况,不但不能伤害老人,还要尝试理解他们。”有护士告诉记者,由于有些老人患上各类心理疾病,包括“被害妄想症”、应激症等,因此护士在护理时候,也极易发生被老人拉扯情况。“我们要忍受一时间的委屈,但要注意不能伤害到老人。”
  除了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外,在护理老人过程中也要注意技巧。张文娟告诉记者,在平时护理的时候,都会给老人准备一个通气性能好的湿口罩。“一些呼吸器官衰竭的老人,习惯用口呼吸,由于口腔里没有黏膜湿润空气,呼吸入身体的空气则干燥、多菌,容易引发疾病。”张文娟说。
 
  人间悲欢离合,她们说“见惯不惯”
 
  张文娟说,由于长期在临终关怀室里照顾垂暮老人,医院的护士都见惯了各种悲欢离合。“习惯了,但每走一位老人,都有一些感触。”
  “发生在这些要离开人世老人身上的故事,都会让你记忆深刻。”张文娟回忆,在这些故事里,临终老人在弥留之际,渴望见到远在他乡子女的情形最为多见。
  张文娟说,去年,医院送来了一位患病晚期的老人,由于已到了疾病末期,病情无法控制,老人被送来老年科。“然而,这位老人来到这里后,他有强烈的求生意志,让我们医护人员都感到很惊讶。”
  原本被诊断生命即将“枯萎”,而这位老人却坚持与病魔斗争,让临终比预期晚到了几个月。“在送来医院前,老人的孩子就决定放弃治疗。但是即便他身体这样,老人每天都坚持要求医护人员帮他吸痰、清血,尽管这个过程很痛苦。”张文娟说,有时看到老人夜里咳嗽出血,自己的心也在滴血。
  在老人病危前的一刻,张文娟说,他一直渴望着见到远在澳大利亚的儿子。“院方之前也通知了家人,希望了却心愿,但是一直没有回音。”
  老人一直等,但气息慢慢消散,很快进入了昏迷状况。然而老人离开人世,都没有咽下那一口气。“当时老人的眼神,仍望向门口方向,让我记忆深刻。”张文娟说,由于老人平时和蔼善良,他离世时,不少医护人员都站在病房内默默流泪。当然,老人期盼的儿子最终也还是没有回来。
  老年科里,除了唏嘘的“结局”外, 也有感人的故事。王老是老年科的“老病号”,尽管他与人无法交流,但是远在外地的子女,每天都会嘱托护工开启手机视频,和王老“直播”。“有时候家人还会给老人写信,用超大号的字体,然后托护工把信交给王老抚摸。”张文娟说。
 
  独白:老年科里的95后
 
  老与幼的对比,让自己学会理解
  在伍仲珮纪念医院里,90后的护士算是屈指可数,包括罗斯婷在内,医院综合科95后的护士才3名,而罗斯婷还偏偏被分在了老年科。
  “一开始,想到自己要每天面对老人、护理老人,心里不免有一些落差。”去年从卫校毕业,罗斯婷就来到了老年科,从一名基层护士做起。
  谈起在老年科的工作,罗斯婷说,适应环境成为自己首要克服的问题。“老年科里的护理对象,不是像综合医院里的年轻病人,或是特定病种的病患,更多的是上了年纪的垂暮老人,综合疾病多。”罗斯婷说。
  一次夜班值班,罗思婷急救了2位老人,处理2位发热病人后,突然科室送来了一位呕吐、昏迷的老人。这是罗斯婷第一次处理此类的紧急情况,她从晚上12时,一直忙碌到清晨5时。“这是我的第一次经历,但是我勇敢地闯过了第一关。”罗斯婷回忆道。
  在老年科一年,罗斯婷慢慢接受和适应了环境。有一位80岁的常住老人最让罗斯婷牵挂。“每天早上从他的病房走过,他总和我打招呼,说我辛苦了。这让我很感动。”罗斯婷说,从过去怕被老人说“做不好、不懂事”,到如今被老人们理解,自己感到开心。
  “我从事这份工作后,让我更加理解老人的孤独,也尊重他们对生命的坚持。”罗斯婷说。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