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老产业 > 动态
供需错位:“退休人”不需要“养老房”,需要退休新生活
作者:   来源: 凤凰网  2019-05-13


  老之将至,是人生的必经之路,是每个屋檐下永恒的主题,也是中国正在面对的重要命题。

  我国目前是全球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上亿的国家。如何更从容地面对退休生活,不只个人、社会,企业同样需要思考。

 

  中国养老地产发展困局:叫好不叫座

 

  中国老龄化问题,由来已久。

  早在10多年前,养老问题就被列为国家重点课题。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人口统计数据:2018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949万人,占总人口的17.9%,居世界最高。至2050年,我国老龄人口到将达到峰值4.87亿,占总人口的34.9%。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不管我们是否愿意面对,中国正以年均增长1000万(60岁以上人口)左右的速度,加速步入老龄化社会。

  养老地产,夕阳人群的朝阳产业,被视为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

  截至2017年年底,国内已有百余家地产企业和大量外资企业布局中国养老地产。品牌房企超过25%。这个数字仍在不断增长。

  蛋糕虽然巨大,但国内养老地产却鲜有成功案例。

  “概念提了10多年,叫好不叫座”、“参观的人多,埋单的人少”、“投资巨大,老年人不买账”、“市场上找不到一个标杆项目”……不少养老项目面临运营困局。

  风景秀丽,即便配套诸多养老服务设施,却鲜有人埋单,处于“叫好不叫座”的阶段。

 

  退休≠养老,供求错位下的畸形市场

 

  中国养老地产发展遭遇困局。究其根本,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市场提供的,不是退休人群需要的。

  当我们在探讨养老问题时,往往陷入一个误区,给“退休人”,提供“养老房”。

  “我们不老,为什么要住养老房?”谈及养老话题时,年过60刚刚退休的张伯伯直言。

  只有真正去洞察60岁以上退休人群生活需求时,才会发现,人退休后的生活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60~80岁,另一阶段是80岁以上。

  这两个阶段的心理状态,和生活需求完全不一样。当人们处在60~80岁阶段时,是“不服老的”。

  他们精力相对充沛,他们更憧憬健康的、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他们希望择一处“离尘不离城”、山青水秀、配套丰盈的地方,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惬意。

  “上班的时候,朝九晚五,每天都很忙碌。退休后,所有的时间,都可以自己掌握,把退休前没有实现的一些想法实现。”王阿姨说,她希望退休后,能够学学书法和跳舞。退休于她而言,是人生迈入下一个阶段的新征程。

  当进入75岁,甚至是80岁以后,人们才会开始“收心”,去考虑安排如何安享晚年。比如选择机构养老、社区养老或居家养老。

  然而,目前国内大部分养老项目,都将这两个人生阶段需求混为一谈。他们要么是“打着养老概念”的远郊住宅,要么是“康护型”养老产品。多数由保险机构开发运营,采用“只租不售”的经营方式,且康护费用高昂。

  这些产品固然也有他的优点,但更多的是满足80岁以上,甚至85、90岁以上,身体不便行动的高龄客户。

  显而易见,这不是时下60~75岁主流退休人群的生活憧憬。

  他们需要的是“退休房”,而非“养老房”。

  

  市场不缺养老房,缺的是“退休房”

 

  假如您60岁,会如何安排退休生活?是重新开始“第二人生”?还是被圏在“养老院”?

  这个话题生动表达了“退休房”与“养老房”间的差别。

  退休房,应当是专为退休人群定制的房子。它不是“远郊住宅”,也不是长期租赁的“看护型公寓”。

  它应当是针对退休人群的生活行为、兴趣习惯,量身定制的住宅。既能保障退休人群的健康安全,又能承载退休生活多姿多彩的需求。

  在65岁的李伯伯眼中,理想中的“退休房”,应当是一处风景优美的大社区。“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就喜欢锻炼身体。”李伯伯说,小区内最好有晨练场地,和健康跑道。最好买菜不远,医院也不远。

  从年轻时就是文艺骨干的赵阿姨,她更希望退休后,和子女分开住,自己能够读“老年大学”。

  “现在都流行‘一碗汤’的距离,彼此都有自己的空间。”赵阿姨认为,退休不是人生的最终归宿。退休后的人生像一本未写完的书,需要我们继续努力,深墨重彩,把书的结尾写得人人爱看爱读,生动有趣。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