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慧养老 > 动态
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按年龄段为老人细化服务
作者: NULL  来源: NULL  2016-02-28
  以前是行政办公楼,现在转型为面向居民的社区服务平台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而行政部门则集中在一个空间里,这是记者在禅城区祖庙街道同安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最大感受。上周,位于老城区的同安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正式挂牌运作,记者走进该中心一探究竟。与禅城首个石湾丽豪家综中心不同的是,祖庙同安家综中心面对的是老年群体集中的老城区人群,将在为老服务中进行一系列新的探索。
 
  行政大楼转型社区综合服务平台
  从行政办公楼转型为面向社区居民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成为一个实际上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社区综合医院”,祖庙街道同安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何志锋告诉记者,为了实现这样一种转变,在协调中间的办公空间问题中费了不少心思,但总体目标就是要把这样的空间集约利用,作为面向居民的服务平台。
  事实上,刚刚在7月底正式挂牌的同安家综中心是老城区第一个社区综合服务平台,总占地面积为1600平方米左右,配备有接待咨询台、阅览区、绿色上网区、书画室、青少年活动室、DIY创意活动室,个案辅导室、小组活动室、多媒体课室以及舞蹈室等。一走进该中心,宽敞明亮的大厅映入眼帘,小巧的灯饰、怡人的盆栽以及墙壁上富有祖庙老城区特色的剪纸装饰,都给人一种温馨自然的感觉。
  在社工师刘忠诚的指引下,记者走进了名为“爱画意”的书画室,眼前一幅幅水墨字画整齐地排挂在墙壁上,娟秀隽永的“以德载物”四个大字跃然纸上,饱满富贵的牡丹图更是赚尽眼球。据介绍,来书画室题字画画的老人家都是活跃在社区的书画爱好者,有的画画经验就有三十多年,中心为这些书画爱好者提供笔墨纸砚和颜料,老人们就只管在这里尽情挥墨了。
  在大厅的中间走道上设置有一个“漂流中转站”,这里摆放着数个透明的小橱柜,柜子被隔成小方格,里面摆放着居民捐赠的各种小物件,有黄色的小围巾、圣诞老人服饰、童话书籍等新鲜可爱的小玩意。在小礼品的旁边,会附上一张小纸条代表小礼物对小朋友说的话:“你如果想带我回家,就要勤洗澡、爱整洁哦!”社工师刘忠诚告诉记者,前来中心学习的小朋友如果在学习期间能够改掉一个坏习惯,或者在某些方面表现有所进步,就可以把橱窗里的小礼品带回家。
  社工师刘忠诚毕业于社工专业,他向记者介绍到,中心主要以老年人、青少年、社区作为服务对象。等同安家综中心运行上了轨道,“长者自我展示墙”、“四点半学堂”、“社区组织孵化服务”等服务项目也将会陆续开展。“我们的工作计划是首先立足附近的几个社区,让附近居民尝尝鲜,再将服务辐射到祖庙街道其他社区。”
 
  从初老到高龄提供不同阶段服务需求
  记者在探访中发现,相比禅城首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石湾丽豪家综中心以发展型项目为主,祖庙同安中心面对的社区人口结构有很大不同,老龄化、高龄化特征尤其突出,祖庙街道60岁以上老年人就有5万多人,空巢独居老人两千人左右,老年人占街道总人口的16%左右。
  一个细节是,同安社区周边居住的老人多,老人家不愿意使用存折预存费用,而普遍习惯了每个月水和燃气用了多少,一定要实实在在交上现金才放心。祖庙街道经过协调后,水业与燃气公司的服务窗口进驻到社区的行政服务大厅,据同安居委会一楼服务窗口的水业工作人员介绍说,她们在这里每月都有500多单的业务量。其中,以社区老人最多。
  “这是同安家综中心面临的一个典型情况,在前期深入社区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调研中,我们充分了解社区居民需要什么,特别是退休长者与孤寡老人的需求,由此制定出服务方案。我们将首先进驻社区开展社区义诊活动,帮助社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在社工刘忠诚和拍档们的设想中,同安家综中心的为老服务将更为细化,将老人衰老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有针对性提供服务,“一是从退休回到社区之后,到65岁这个阶段,刚刚离开企业单位,老人们亟须在社区建立新的人际圈子,保持不能与社会脱节,她们这个阶段有时间、有精力参加各类社区活动,建立朋友圈子。”
  在他们的设想中,从65岁到七八十岁的阶段,老人还能够自己照顾自己,但是已经没有力气和精力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更多在于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我们的养老方法将选择满足这一阶段老人的健康需求为主。”到了八十岁以上的高龄老人阶段,社区家综中心将以上门探访,物资代购和居家清洁等为主,并积极满足她们的精神需求。
 
  新加坡社区如何
  介入为老服务?
  他山之石
  珠三角在应对老龄化社会来袭的问题面前,新加坡的社区养老制度很有借鉴意义。历任新加坡总理公署政务官、新加坡国会议员等职的曾士生先生告诉记者,新加坡大力倡导居家养老,在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新加坡始终注重发挥家庭的养老功能,倡导保持“三代同堂”的家庭结构。为了避免出现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家庭陷入“空巢”、“独居”问题,或者子女将赡养义务推向养老院,新加坡政府在制定租屋制度和津贴政策以及养老政策中,就一直秉承家庭是老年人的根据地、终身的依靠和最终归宿这一理念,倾向于鼓励儿女与老人同住。
  他们把“白发浪潮”细分为三个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社区为老服务。首先是老人又老又健康的阶段,继而是从弱、到病、到危的弥留之际。
  事实上,对于老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身体健康,因此,新加坡政府致力于在社区多建日间活动中心,新加坡的很多退休老人每天都有到社区日间活动中心参加活动的习惯。社区俱乐部的社工们每个月会组织花样繁多的活动,培养老人们喜欢上这个社区活动中心,并且让老人们通过活动,不断结识和扩大自己的人际圈子,逐渐融入社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渐渐变弱。而恰恰在前十多年的社区活动过程当中,老人已经对社区形成了一定的精神寄托,在这个阶段,社区志愿组织也会做很多登门拜访等居家护理服务,但不容忽视的是,老人在健康时建立起的社区人际网络,在这个逐渐衰弱的时候,老人是不会考虑去养老院养老的,因为在社区就能够得到照料,并且享受他们已有的精神寄托。而到了老人开始生病、病危的时候,新家坡医院的一套制度又开始弥补进来。
  因此说,老人从退休到危的这个阶段其实是很长的一段时间。对于面临白发浪潮来袭的珠三角城市来说,从一开始,就应当让老人们感受到社区的关爱、社区对他们的帮助,而不要从一开始,就致力于建越来越多的颐养院,从一开始就计划将老人推向敬老院、托老所,其实那里只能是一个“老人村”。所以说,在中国广泛的“4+2+1”的家庭结构中,社区应当起到更多的作用。
 
    (来源:南方报网)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