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老金融 > 其他
董克用:养老金融调查背景介绍
作者:   来源: 养老金融50人论坛  2017-10-09

  我简单介绍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工作以及我们是怎样做这个工作的。我们为什么要做中国养老金融调查?
  目前我们看到,中国养老金融的基础数据很缺乏。基础数据就是我们已经有的,是我们已经做了一些工作的基础,包括刚才各位主旨演讲嘉宾提到的我们已经做了哪些,中国已经在养老金方面实现了全覆盖,给国外朋友在介绍的时候我们都很自豪。通过目前经过整合城镇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和经过整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两大项目几乎覆盖了全体,制度上也全覆盖了。
  我们也看到了大家的缴费情况,也看到了不同的第一支柱、第二支柱基金的积累情况。但是仅有这些数据其实是不够的,就是过去政策在从无到有的时候,可能对这些基础的数据要求不是很高。因为,从无到有,你还没有,一定要建的,为了未来的老龄化、为了在职职工退休之后有保障,一定要建基本养老保险,就是国家的“第一支柱”。在有力量的情况下一定要去建第二支柱,刚才郭主任讲到的在企业年金发展之后,在并轨之后为了保障我们待遇的平稳过程,职业年金是一定要建的,下一步怎么办?再一步的发展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怎么看待自己未来的发展?在养老金方面怎么看?在养老保障方面怎么看?他愿意不愿意参与?愿不愿意通过金融的这些媒介手段来实现未来自己的保障,得到更好的退休生活。缺乏这样的基础数据,一手的直接从老百姓那儿得到的这种数据就会影响我们下一步政策的细化和政策的科学性。同时也制约着我们研究的深入发展,我们的研究不能仅仅是说国外是怎么回事,发达国家是怎么回事,那些事情都是人家做的,他们是在自己国家深入调查之后,才能够看到他们需要怎么做。
  刚才秘书长讲到了,刚从英国回来。为什么要去英国?其实短短的几天时间,因为一个邀请去参加了两个研讨会。我发现英国的养老金制度过去30年来也是不断变革的,所以我后边就有一个问题,它为什么变?它依据什么变?也就看到这些发达国家,咱们搞社保的都知道备付利息报告,都知道他们开始怎么样,一想来社会保障都是《济贫法》也都是英国。但是,看到英国养老制度近30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还在变,我想去探究它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其中一个重要的体会是,他们高度关注着社会的发展,高度关注着老百姓的发展需求。不同的发展阶段不一样,不同的发展老百姓的要求不同,这些数从哪儿来?就是要深入的调查。毛泽东同志告诉我们的,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当时我们大家在读《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湖南农民考察报告做深入的调查。因此,我觉得中国养老金制度的发展,中国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中国养老金金融的发展也到这个时候了,我们应该有深入的调查和一手的数据,真正能够了解老百姓怎么想、怎么看,然后我们才能决定怎么做。
  因此,我们为了深入的了解老百姓养老金融的需求,这种情况下,我们来启动了这一次《中国养老金融的调查项目》。怎么做?就是刚才说的我们在共享的时代、合作的时代,首先找到了合作方,养老金融50人论坛有请到了在中国家庭金融的权威机构,西南财经大学的甘犁教授,专门去拜访一起来谈合作,非常的有缘,一下就谈成了。我们没有什么资金,他们的资金都是国家支持一个大调查,在我们来看是天文数字,我们刚刚成立的一个50人论坛,没有什么。但是,甘犁教授他们的情怀非常关注中国老龄化社会,因为他们做了很多调查,看到了这一点,在我们两边就做了一个非常好的合作。仅有我们两家还不够,因为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今年的年初设计,要在今年拿出成果来,这样的时候仅靠我们两个大学和研究机构来做是很难的,于是我们得到了天弘基金的支持、兴业银行、建信养老等等机构一起来做,有线上的、线下的,保证我们的数据能够具有全面的覆盖性,一共收集到了4万多份调查的数据。对第一次来说也是很不容易的,时间短、任务重,而且都是用先进的手段,当面调查完之后就要去收集,数据都要及时的汇总,没有这些机构的支持,我想我们也是很难做到的。同时,我们得到了CAFF50很多成员、机构的大力支持。
  我要说的是,这一次调查毕竟是第一次,第一次尝试,任何事情第一次尝试都不可能是圆满的。原来我们设想的一些事情达到了,原来我们设想的有些事情没有达到,也许问题问的不好,也许老百姓没有回答,也许我们没有表述好,不管怎么样,每个第一次尝试都是值得的,没有第一次就没有今后的进步。所以我们这次调查的这些样本可以说反映了老百姓对当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参加我们现有的体系的一些情况,也反映了大家对今后养老金融的一些认知。
  其实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让老百姓理解养老政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论坛成立之后我也在原来的研究基础上又密集的做了访问,到美国、到英国等等。都是因为这个问题,我还去了智利。因为真正让老百姓理解几十年以后的事情,知道风险在哪里不是容易的事情,现在在座的99%都是在职,让你去想你60岁、65岁以后的事情这不是容易的,因为未来怎么样它的不确定性太大了。政府为什么要推出养老金制度呢?因为这是城镇化、工业化的结果。在职的时候拿工资,不在职的时候怎么办?也简单,不在职就社会救助,能存就存不能存就社会救助。我也去了香港,香港公积金建立之前也没有很多香港老人还在工作,他没有存够足够的钱,到这时候发现不够了,因为经济会发展,你的工资会提高,但是通货膨胀也会有提高,有各种各样的风险。
  好在中国老百姓和社会各国比较,我们储蓄意愿特别的强,大家众所周知。我们调查也反映了,储蓄意愿强并不意味着你有很好的养老保障,如果说老百姓自己储蓄就可以了,后来的养老金制度就不用再怎么建设了?是不是这样呢?不是这样的。因为中国老百姓的储蓄,虽然这个储蓄额非常有意思,几乎等于美国一二三支柱的储蓄额占GDP的比重,它的一二三支柱正好相当于美国当年GDP的140%左右。中国老百姓的储蓄额也差不多,但是两方面的差异在于什么?在于美国这样一个发达国家它表面上老百姓以为他们不存钱,不是的。他们通过第一支柱、第二支柱,等等一大堆支柱建设还有第三的IRA,它为美国老百姓存的专门养老的钱就相当于GDP的140%左右,GDP上升这个数也上升。
  相反我们的存款呢?我们的存款说为养老,其实大多数人不是的,大多数我们的储蓄是怕生病、孩子要教育、再有了钱赶快买房子,房子是不是未来储蓄养老的保障呢?除非房地产是发展很正常、需求是存在的。但是我们调查发现要有两三套房子,注意在你卖房子的时候买房的人在哪儿?而且中国的老龄化速度是加快的,我们做了一个研究已经发表了。那么中国老龄化速度也就是说65岁以上的老人在人口中的比重,这是65岁还不算60岁,65岁已经是比较好的数据了,45岁人口占全人口中的比重现在是12%,我们是12%、17%、24%、30%,我们65岁以上人口在达到30%,那个时间是2050年左右,然后有可能。
  为什么说是有可能呢?在座的年轻的一代女性们如果你们不多生几个孩子,那么我们人口老龄化的比重30%将一直持续,持续到什么时候呢?有可能持续到2100年。在座各位2100年你们还健在吗?也就是说我们将是一个很长时期的老龄化社会,这样一个老龄化社会情况下,你想,未来你的风险,金融风险、收入风险就是很大的。所以必须设计不同的支柱,对于国家来讲设计的第一支柱就是要来保基本的,像我们刚才看到的,大家是有,参加了,就是要保基本的,你不可能很多。那么,我们就需要第二支柱、第三支柱来发展。有些国家放弃了第一支柱就靠第二支柱,那种储蓄型,行不行呢?也有问题,智利就遇到问题了,虽然它也储蓄了,虽然它的投资结果也不错,但是因为它的工资增长高于了储蓄回报,所以它也出现问题了,并且它存的太少,没有其他储蓄,就是雇员的10%参加到养老保险里去,是不够的。所以智利正在讨论如何补第一支柱的问题。
  因此全球的情况很清楚,养老金体系的改革情况很清楚,不要去争论是现收现付好还是完全积累好,没有一个最好,世界上没有最好,怎么办?不同的制度有不同的风险,把不同制度的风险怎么样降下来就是我们金融界的办法组合,钱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通过制度组合实现降低我们的风险,同时这样的调查对于政策的制定也非常有意思。比如说你必须预测未来我们的替代率是多少,特别是在深度老龄化情况下我们的替代率是多少,要让老百姓明白是不可能太高的,因为不论你是什么样的方式,你是现收现付的方式、还是积累的方式,实质上都是代替抚养,如果你太高那你对在职一代人的压力巨大。
  现在发达国家在讨论什么呢,过去我们讲DB和DC,在座的做养老金的都知道。他们现在已经在讲“期望确定”不再是缴费确定和待遇确定,他们在谈期望确定。整个社会达成一个共识未来替代率是多少,如果这个替代率是60%,那么我们用什么方法达到这个60%,多种渠道怎么样达到,政府应该做什么,雇主为主导的第二支柱应该做什么、第三支柱应该做什么,共同来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当然要考虑不同收入阶层的人群。因此,这样一个调查就会告诉老百姓,老百姓在想什么,和未来的应当理性的差距有多少。我们的金融教育非常重要,如果它的期望过高,现实根本不可能达到的话那未来是失望。如果老人很失望的话就不对了。另外你的期望很高做好准备了吗?知道用什么办法达到这样的期望吗?因为最终养老多少是自己做很大决定的,是今天消费还是未来消费,怎么样来实现。因此这样一个制度设定非常有意思。
  这就是各国在制定它的税收优惠为什么每个月要有税收优惠这样一个数字,有些国家甚至制定了终生税收优惠的数字这个线。也就是说如果认为你未来通过这样一个第三支柱设计,我们需要为每个人,比如说存上50万。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了,大家有些期望。那么我们终身优惠的数额就应该在这上面,鼓励老百姓去利用这样一个优惠政策为自己做积累。所以政策的制定也得基于这些数据,基于现实和百姓的期望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只有这样的金融教育、广泛的金融教育就能够最终在我们的政策制定上、科学性、可行性方面真正能够有所推进,因此也就是我们这次养老金融调查的一个目的,为我们的政策制定提供一些智力支持。
  我们看到了很多非常有利的数据也是初步的分析,我觉得我们的调查今后会继续做下去,而且我们相信今后会越做越好。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