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老金融 > 其他
建立养老金第三支柱的中国路径该怎么走?
作者:   来源: 华夏时报  2017-10-09

  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9月23日发布本年度研究报告,强调第三支柱作用。十九大前,此举别具意味。
  尤其该报告提到了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融入第三支柱有三个待确定政策关键点:1.在做实个人账户基础上进行统账分离;2.将统账分离后的个人账户作为第三支柱养老金的强制部分;3.第三支柱养老金制度承接目前的免税政策。
  300多位学术界、政商界、金融界、新闻界人士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该报告发布会。
  除了发布该报告即《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2017)》蓝皮书,还同时发布了中国养老金融调查项目,并就构建完善中国养老保障第三支柱进行研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保中心副主任郭建华在发言时表示,本次论坛上发布的《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2017)》的调查结果显示,中青年群体、受教育程度高群体以及中高收入群体表现出对第三支柱个人顺延养老金制度更高的参与意愿,这个结论应该对切合实际的判断具有很高的价值。“目前我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开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政策的研究,我们将认真借鉴吸收调查报告提出的相关意见和建议。”
  郭建华说,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加快建立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都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次论坛以探索养老金第三支柱的中国路径为主题,无论对深化理论研究还是实体研究规划、制订政策都非常有意义,希望社会各界能够根据我国国情和改革发展实践,积极参加研讨第三支柱路径等问题,为完善社会主义养老保障体系,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献计献策。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在发言中也表示,“推进养老保障第三支柱建设势在必行。”
  金维刚说,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初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时,就已明确提出要朝着建立一个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改革方向发展。1991年6月国务院文件明确提出“逐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制度相结合的制度”。这个文件还提到,作为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是由企业自主建立的,第三支柱则由个人自愿参加,国家给予相关政策指导。
  金维刚认为目前三个支柱养老保障体系中,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发展比较快,已构建了覆盖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包括随着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作为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也纳入到制度体系;而作为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发展还比较滞后,绝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建立起年金制度;第三支柱的建设发展就更加滞后,现在主要还是一些商业保险公司和其他一些金融机构自发的开展这方面的业务。
  金维刚表示,总体上看,目前第一支柱是一枝独大,到去年全国参加各项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已经达到8.88亿人。在基金收入方面,去年各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达到3.8万亿,总支出达到了3.4万亿,基金累计结余达到3.4万亿。养老金职工待遇去年达到2362元,居民达到了117元。第二支柱现在还是一个短板,主要是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太少,只有7万多家。与全国企业总量相比显得微不足道,而且覆盖的人数也就2300多万人,只占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7%。换句话说,绝大多数的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没有补充养老保险,去年基金的累积结余也只有1亿1千万。职业年金是在前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后才开始建立,但事实上其推行比较缓慢。
  “现在,参加职业年金总数有3千多万人,根据目前的制度设计推算,全年缴费大约能达到2600多亿,其中因为由财政供养的包括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单位缴费是计账的,所以实账资金也就1500亿左右,并不是太多。目前各地实际上已经缴纳归集的职业年金数才1000个亿,也不多。”
  金维刚说,第三支柱方面应该说现在还是一个小小的幼苗,长期以来第三支柱的建设尚未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也缺乏总体规划,没有相应的发展目标和相关政策扶持。所以这些年来主要还是靠一些商业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自发推出面向个人养老金的一些产品,发展规模很小。到去年为止,全国也就只有2000个亿左右规模。“今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文件,文件主要针对商保公司推出的保险产品提出给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并将组织开展试点。”
  金维刚认为,第一支柱大概占总体养老金总量的78%,第二支柱占总量的8%,第三支柱只占4%,这个结构比例严重失衡。
  因此金维刚提出,第一,建立个人养老金制度需要政府大力支持和推动。这项制度单靠一些行业自发的去界定,时间证明效果不尽人意,必须是政府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把建立个人养老金制度作为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一个发展战略,从这个高度来推进建立个人养老金制度,相关部门通力合作。鉴于个人养老金制度仍属于养老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应由作为养老保障主管部门的人事部门来主管,会同相关部门制定有关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总体发展目标的规划方案,包括一些相关的政策。同时也通过一些市场化运作方式,委托相应的金融机构来承担有关个人养老金账户的管理、受托、委托业务以及投资管理等等。
  第二,要调整第三支柱结构比例。第二支柱年金这么多年一直发展不起来,原因有多方面,解决问题不仅仅是靠税优,税优的作用有限,关键是要整体推进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必须打“组合拳”。这其中需要在基本养老保险方面加快相应的改革措施,包括实行基础养老金的全国统筹,调整有关的最低缴费年限以及做实缴费基数,包括基金的投资运营,还有其他的一些政策参数,都需要进行一些相应调整,使之为今后逐步降低基本养老保险费率,为企业年金的发展打开空间,创造必要条件。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提供一些更优惠的政策扶持措施,包括税优方面应进一步加大力度,并建立这方面的一系列监管体系。个人养老金涉及到广大百姓的切身利益,所以加强基金监管确保基金安全非常重要,这方面需要有相关部门的共同参与、协调配合。
  第三,在个人养老金整体运作方面需采取一种开放态势,这也是国际经验。即应允许各类金融机构广泛参与,同时也须允许个人有一定选择权。总之,要通过政府相关的金融机构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来建立和健全个人养老金制度,促进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协调发展。
  中国自从2000年正式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严峻局面严重影响着养老金体系安全以及老年群体的经济保障。在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和挑战下,利用金融工具和技术的媒介作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大力发展养老金融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目前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处于初级阶段,与广大国民多元化的养老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在此背景下,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于2015年成立。论坛致力于成为养老金融领域的高端专业智库,旨在为政策制定提供智力支持,为行业发展搭建交流平台,向媒体大众传播专业知识。成立近两年以来,共举办了7次峰会、12次专题论坛,开展了10余项课题研究,还与多家机构共同举办了多次学术研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
  2016年,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发布了首部养老金融蓝皮书《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2016)》,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人民网、光明网、新华网等权威媒体也进行了深度报道。此外,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地位和重要性的不断提升,中国养老金融行业发展也受到了国外金融机构和媒体界的关注。鉴于此,该论坛还将与香港和平出版社与德国斯普林格(Springer-Verlag)出版集团合作,将分别推出繁体版和英文版的养老金融发展报告。
  2017年,该论坛继续聚焦中国养老金融发展状况与发展需求,开展了两项重大课题研究,即《中国养老金融调查项目》和《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2017)》。这两项课题由近20家机构、50余名各界专家学者共同参与,从课题立项到成果面世,历时近1年时间,其中《中国养老金融调查项目》是该论坛的第一次大规模调查尝试,采集了4万多份样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当前基本养老保险的情况以及广大公众对养老金融的认知。《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2017)》,则是该论坛进一步系统地对养老金融体系的概念框架、年度发展与未来趋势的全新思考。
  该论坛表示希望通过这两项研究,一方面挖掘养老金融基础数据,了解广大国民的养老规划情况及其养老金融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回顾中国养老金融行业年度发展情况,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积极参与并深入探索适应中国养老金融事业的发展道路。本次研讨会上,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财政部财科所原所长贾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董克用,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大成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姚余栋等相关研究领域的大佬也到场发表高论。建立养老金第三支柱的中国路径究竟该怎么走?人们正拭目以待。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