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老金融 > 其他
董克用 姚余栋:养老金融年度报告——发展面临的挑战
作者:   来源: 养老金融50人论坛  2017-11-03

  我国自2000年进入老龄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进程日益加快,我国面临着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严峻局面。在此背景之下,《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2017)》对我国养老金融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并形成了“养老金融年度报告”的课题成果。本报告分为五部分:养老金融的概念框架;我国养老金融发展现状;我国养老金融发展面临挑战;我国养老金融发展趋势研判;我国养老金融发展的思考。
  
  (一)养老金金融:制度结构有待完善,资产管理能力有待提升
  
  1.基本养老金收支压力增大,地方政府投资意愿不强
  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退休人口占比不断上升,工作人口占比逐渐下降,其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基本养老金缴费增速始终小于基金支出增速。截至2016年底,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3.86万亿,当年结余0.3万亿。尽管目前每年还有正结余,但是当年结余在2012年达到顶峰之后,已经连续4年下降。照此趋势,预计2020年将出现当年收不抵支,基金财务可持续性面临严峻挑战。
  随着基本养老保险投资办法的出台,一些省份养老保险基金已经开始委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进行投资运作,但仍有大部分省市处于观望状态,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一是养老保险金是老百姓的保命钱,地方政府对收益率存在担忧;二是由于目前不少地方统筹层次没有达到省级统筹,资金归集困难;三是在经济下行、财政增收困难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更倾向于留存当地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2.企业年金发展趋于停滞,职业年金运作面临不确定性
  截至2016年底,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有76298家,年度增加844家,增速1%,同时,企业年金投资运作规模已达万亿,但基金规模增速从2009年的64%逐年下降至2016年的15%。从制度设计上看,企业年金属于企业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其中要求建立企业须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履行缴费义务、具有相应的经济负担能力并建立集体协商机制。经过十年发展,大型企业建立年金计划较多,在经济下行、企业融资难等内外因素影响下,大部分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年金意愿不强,能力不足,未来我国企业年金增速可能进一步放缓。
  由于职业年金采取强制性的方式,根据单位财政来源性质的不同,采取了实账、虚账和虚实结合等不同的形式,不仅不利于积累制的职业年金的保值增值,更为今后职业年金兑现时的财政责任埋下了隐患。除此之外,职业年金运作过程中计划设立数量的确定、计划收益率统一与否、受托人评选委员会的设立以及基金管理机构的选择和监管等问题都面临着一系列不确定性,需要进一步明确。
  
  3.个人税延养老渐行渐近,制度顶层设计有待明确
  早在1991年,我国就提出“逐步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这是我国第一次提出养老金第三支柱,此后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继出现且部分地区提出试点探索。2017年两会期间,财政部表示相关部门就第三支柱涉及的政策和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相关政策建议基本成型,至此,第三支柱个人税延养老金政策日益明朗。但是,由于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税优的具体方案、税优标的等核心问题尚未形成共识,导致第三支柱个人税延养老金顶层设计迟迟未能出台。相关部门必须重视制度的顶层设计,在充分借鉴国际有益经验的基础上,通盘考虑,长远着眼,从激励性、长期性、便利性、规范性的角度制定第三支柱政策框架,推动制度的尽快出台,提高老年人的养老金待遇水平。
  
  4.养老金长期资金优势未发挥,保值增值受到影响
  养老金具有长期属性,但目前国内养老金市场化投资无论是考核还是投资理念上都趋于短期化,不利于基金的保值增值。区别于公募等资产管理业务基金申赎对资产规模产生巨大影响,养老金在较长时间内均处于收支相对明确,不存在不可预期的提取需求,资金具有较强的长期属性,相对于其他基金在短期内风险忍耐程度更高。然而实践中,企业年金由于未能放开个人投资选择权,其风险偏好主要受临近退休人群影响,投资相对保守,加上对投管人的年度考核约束,导致企业年金只能短期运作,而且在市场波动情况下,还可能导致追涨杀跌,如果未来职业年金继续按照这个思路考核,仍将重蹈企业年金覆辙,从长期来看,不利于基金保值增值。
  
  (二)养老产业金融:政策亟待精细化,融资渠道尚需拓展
  
  1.养老产业金融政策偏宏观,实际落地存在困境
  目前国内关于金融支持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不断出台,但总体来看,大部分政策文件都停留在宏观的方向引导方面,比如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鼓励外国投资者设立营利性养老机构或鼓励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等,对如何鼓励、如何支持等金融支持养老产业发展的细化措施并没有明确规定,导致现有政策多、针对性不强,养老产业相关企业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具体可获得的支持不明确,出现企业需求方与政策支持内容不一致或错配,导致养老产业项目实践中相关政策难以落地,不利于真正发挥政策的实际作用。
  
  2.养老金融市场不成熟,企业融资渠道单一
  由于养老产业具有投资周期长、盈利能力相对较低等行业特征,如果缺乏相关政策激励,市场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并不高。从目前来看,面向合格投资者和机构的私募基金、二级市场标的等养老产业金融产品都存在数量少,投资期限长,盈利能力差等特点,因此市场表现都不活跃。尽管目前中央和地方通过PPP支持养老产业项目以及建立养老产业引导基金等方式支持相关企业融资,但因社会资本的投资回报难以预知等原因,通过这些渠道获得融资的企业依然有限,亟需通过多元化的政策支持和养老产业自身商业模式的完善来获得更多的融资渠道。
  
  3.长期投资者不足,不利于长周期的养老产业发展
  从养老产业金融市场的需求来看,由于养老产业投资周期长以及盈利性不高,长期投资者是养老产业相关企业融资最理想的选择,这类投资者不要求企业快速盈利,而是通过资本注入,通过养老产业资源的投入,支持养老产业相关企业探索满足多元化需求的养老产品和服务,实现标准化、连锁化运营,从而获取高额的长期回报。然而,从目前养老产业金融市场的资金供给来看,大部分投资者以获取短期收益回报为目标,这类投资者难以为养老产业相关企业带来持续的养老产业资源和长期的资本,不利于养老产业的长周期发展。正是由于市场中理性长期投资者不足,导致养老产业金融市场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矛盾,从而不利于养老产业长期资本的获得,影响养老产业相关企业的长期战略发展。
 
  (三)养老服务金融:多种因素约束,供需双方动力均有不足
  
  1.居民养老储备意识和能力不足,养老服务金融产品市场需求受限
  养老服务金融实现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国民有一定的资产积累且有相应的养老储备意愿。但从目前来看,一方面,我国国民家庭资产配置呈现出以房产等实物资产为主、金融资产为辅的特点,而在金融资产投资上,专门用于养老的资产严重不足,同时老年人收入来源渠道比较单一,且收入不高,消费支出不断加大,相当大一部分群体处于贫困状态,从而导致各个层面群体的资产积累都极其有限,极大地限制了养老服务金融需求的基础性条件;另一方面,我国居民整体对养老金融缺乏认知,在养老资产准备方面存在较大不足,而老年人具有更为保守的金融观念,“低风险”和“高收益”难以同时满足,更加限制了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金融需求。
  
  2.业务起步时间不长,养老服务金融产品供给不足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升,居民养老储备意识开始增强,从而推动了近年来养老服务金融产品的探索与发展,但总体来看,养老服务金融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经验不足。一方面,养老服务金融产品同质化严重,以养老理财类产品为例,银行提供的养老理财产品以保证收益型为主,和非养老型产品没有实质性区别,保险业提供的养老保障委托管理产品同样以短期理财为主,这些同质化的产品难以满足公众多元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养老服务金融产品供给不足,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老年人口存在巨大的金融需求,但目前金融机构能够提供的相应产品严重不足。比如老年人口现在偏好传统网点、社区银行的服务,但进行适老改造、提供老年专属服务的银行仍是少数。金融机构提供的养老理财产品,以中短期为主,难以满足居民养老的长期需要,信托业目前仅推出一两款养老信托产品,基金业的“养老型”基金尚在讨论之中,已经推出的“养老”主题基金数量也仅有十几只。
  
  3.养老服务金融专门政策缺失,产品监管存在空白
  由于目前我国没有专门针对养老服务金融的专门法规,现有的制度规定也主要零散分布在各个部委出台的各种支持养老服务业、保险业等政策之中,相关监管机构也没有出台专门的指导规定,对其业务范围、从业机构、服务标准、业务流程等内容进行界定和规范,从而导致我国养老服务金融市场监管机制有所缺失。在此情况下,由于老年人金融知识缺乏,风险意识不足,加上近几年,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而现有监管体系对非法融资中介机构缺乏有效监管,一些非法机构以养老理财为幌子进行非法集资等活动,导致了国民养老投资理财受骗事件逐渐多发。
  
  4.养老服务金融业态尚未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有待挖掘
  近年来,我国养老服务金融市场逐步打开,已被视为未来金融行业的一片蓝海,能为金融行业带来新的业务机会和利润来源。然而养老服务金融尚未形成成熟业态,目前金融机构提供的与养老服务相关的金融产品主要包括养老银行理财,养老信托、养老保障管理产品、老年信用卡等在内的自主养老服务金融产品探索,尽管形式比较多样,但是无论哪个类别产品,都未能实现长足发展,规模增长有限,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并未形成真正的商业模式和业务生态。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