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老金融 > 其他
冯丽英:打通三大支柱个人账户,增强养老金融普惠性
作者:   来源: 养老金融50人论坛  2018-08-30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前面7位的嘉宾都就第三支柱的理论研究做了非常好的演讲。可以明显看到,大家都聚焦到个人账户,聚焦到了养老。作为一个机构管理者来说,我们与理论界有很大不同,更多关注于政策的实操性。
  有三个问题跟大家分享,第一是打通三支柱个人账户到底行不行;第二是打通三支柱个人账户后谁来管理;第三是打通三支柱个人账户对老百姓有什么好处。
  首先,是看打通三支柱个人账户到底行不行?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第一,有没有可能性;第二,有没有国际上的可借鉴性;第三,打通以后有利于什么。
  在第一支柱里面实现的是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加个人账户,第二支柱是职业养老金制度,它为每一个参加计划的职工建立对应的个人账户。第三支柱本身来讲就是一个以个人账户为基础的个人养老金账户。个人账户的属性是什么?我理解就是个人缴费加个人权益,首先就是个人缴费,个人权益是什么?无论是基本养老保险还是企业年金单位所缴纳的资金,都按照一定比例进入你的个人账户,个人缴纳的全部进入。我们认为是你的权益,个人账户里面体现的都是个人的产权属性,为我们打通一二三个人的账户提供了可能性。
  我们看美国的401(k)账户,你不工作了或者退休了以后,可以把个人账户里面转到IRA里面。英国的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之间个人账户转换也有相应的安排。这些都为国内打通个人账户提供了可借鉴性。刚才几位嘉宾讲了,目前在个人账户里面本身没有实现个人投资的自主化。既然个人账户的属性有个人的产权,我们打通一二三支柱以后,打通以后会增加个人的自主权。
  其次,打通第三支柱的账户到底由谁来管?肯定不能由个人管,由谁管呢?我有4个方面的想法跟大家分享。
  第一,发挥各个行业的协同作用。今天上午刘秘书长讲到,第三支柱的养老金业务一定要靠多机构不同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协同作战,我特别赞同这个观点。在个人账户的管理上,应该提倡的是多类机构的充分参与。在整个金融科技的发展当中,在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制度的实践当中,各个机构,银行、基金和保险,包括专业的养老公司在信息服务和终端设施方面具备较强的能力,在养老金管理方面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应该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和优势,为参与计划的人提供有针对性的特色服务,包括账户管理的服务。在美国符合条件的都可以选择商业银行、人寿保险公司、共同基金、证券公司来开自己的账户。刚才董教授举例到银行开设个人账户,也是一种形式,我们主张多机构共同参与,包括个人账户的开设和服务。
  第二,发挥现有载体的作用,基本养老保险的载体是社保卡,可以考虑将社保卡的相关功能与二、三支柱信息系统和载体相结合,实现多个载体互融互通,为未来养老服务提供一种综合服务。
  第三,还是要发挥商业银行的基础功能的作用。商业银行作为以吸收公众存款和发放贷款为基础业务的金融机构,具有庞大的客户体量和账户管理量,在个人账户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
  第四,设立一个受托服务的角色。三类账户打通之后,对于个人账户积累资金投资的专业性要求更高,个人很难做自主性的选择。可以考虑在默认选择等方式之外,设立由机构担任的受托角色,帮助个人选择受托投资或者自主投资,帮助实现第三支柱的个人投资权和专业性。
  最后一个问题是打通第三支柱给个人什么实惠?正如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一贯倡导的养老金融,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养老金金融,二是养老产业金融,三是养老服务金融。个人账户打通以后,由于账户唯一性和私有性,能够使个人获取更多的除了养老金服务以外的养老产业服务和养老金融服务。
  从两方面来说,一个方面是个人账户打通以后,将为个人退休后提供更加充裕的养老资产。这就需要银行、基金、证券和保险行业多家机构,为个人养老投资客户提供多样化的投资产品,特别是开发以目标日期和目标风险型产品为主的投资产品,让个人来做一个选择。
  另外一个方面,个人账户打通以后,可将参加养老计划的人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通过精算和产品设计,使退休前的养老金投资与退休后的养老服务匹配对接,将养老资产相应转化为养老机构所提供的养老服务,为社会提供“一站式”养老综合金融服务。
  养老保障体系三支柱的协调发展,全面建成覆盖全民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我们看到无论是在养老保障还是养老服务,都使更多的人群享受到了国家制度的优越和红利,增加了制度的普遍性和广泛性。通过打通三支柱的个人账户,促进个人账户资金的融通性,运用有效集合投资工具,将有效保障个人账户资金的保值增值,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真正实现养老金融从“普”到“惠”。
  谢谢。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