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老年人消费“陷阱”
作者:   来源: 凤凰网  2019-01-23

  传播好声音凝聚正能量。市南区委宣传部推出市南宣讲专栏,本期宣讲活动邀请区内各部门、各单位宣讲员代表讲述身边故事,宣传惠民政策,切实提升宣讲实效。
  购买、消费是大家日常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商家的各种打折、促销、推销手段层出不穷,让消费者眼花缭乱,刚刚过去的双十一,被网友戏称如果数学不好,连淘宝的打折都看不懂。我们市南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是消费者们权益维护的“大管家”,我们时时刻刻关注着消费者身边的点滴,以保护好消费者权益。今天,我以老年人消费“陷阱”为话题,给大家提提醒,让叔叔阿姨或者家里的老人在以后的消费中能多一份小心、少一份闹心。
  这几年,老年人消费维权问题已经成为了我们市场监管部门常见的消费维权焦点,突出表现在保健品推销、非法集资、收藏品、高收益理财产品等。一些老年人因不能辨别不法商家的“骗术”,一步一步掉进坑老的“陷阱”,有的被骗的倾家荡产,更有甚者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一些不法商家盯住“银发经济”,利用中老年人渴望身体健康的心理,设置消费陷阱,大肆推销所谓“特效保健品”,谋取非法利益,有的甚至销售伪劣产品,坑害消费者,常见伎俩主要有六种:
  (一)“免费义诊”,忽悠消费者。经营者经常穿白大褂,在社区、街道设点摆摊,免费做血压、血脂、血糖和身体含钙等常规检测,然后煞有介事地吓唬被检查者有这样那样严重疾病,推销价格不菲、包治百病的产品。
  (二)“讲座洗脑”,诱骗消费者。推销者抓住中老年人体弱多病,希望尽快尽早康复的心理,在集市、人多的街道广发宣传单、邀请函,召集人们上课听“专家”讲座,聚集人气,借机夸大所推销产品的疗效,诱骗听课者上当受骗,购买此类保健品。
  (三)“物品回赠”,诱惑消费者。保健品经营者深知中老年人节俭,在推销产品的同时往往迎合中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和生活需要,设置附赠小礼品或者抽奖,诱惑其购买保健品。
  (四)“高薪雇拖”坑蒙消费者。保健品商家高薪雇佣推销员,装扮“专家学者”介绍产品神奇疗效,发布监测报告。假冒患者名义写感谢信、送锦旗、现身说法疗效,甚至在销售现场雇拖制造抢购假象,诱骗消费者购买。
  (五)“亲情投资”感染消费者。有的销售人员,直接登门推销产品。他们从帮老人扫地、擦玻璃到按摩、剪指甲,再到帮助洗脚,擦身,甚至认干妈干爸,一步一步地设置感情陷阱,致使中老年消费者碍于面子购买保健品。
  (六)“科技装潢”,误导消费者。他们玩弄高科技、绿色产品等概念,宣称其产品是负离子、超声波、微循环等专利技术,片面夸大产品包治百病的功能,促使消费者误以为其所销售的保健品有极大功效,甚至误以为可以代替药品。
  老年人防范意识较弱,缺少维权意识和相关法律知识,不法商家就会使用“忽悠”“欺骗”等伎俩。同时,老年人大多退休在家,缺少工作重心,儿女不在身边无人诉说,容易被不法分子“洗脑”。
  那么该怎么办呢?先请大家记住这个顺口溜:商品广告莫轻信,产品信息要细看,索要票据妥保存,买前多于家人聊。我再给大家解释解释:首先,在生活中,对于商品广告,千万不可轻信,购物前应充分了解商品信息,切勿盲目购买;选购产品时,要认真仔细阅读说明书,认明商标、注意商品有无品名、出厂日期、检验合格证标记、小蓝帽标志等。其次,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的时候应该主动向商家索要购物票据、保修单、发票等,双方签订协议或者合同的应妥善保存,便于出现问题时维权。最后,老年人购买保健品时应该及时和家人沟通,并保持“冷静”,切忌被不法商家的“花样手段”蒙蔽了双眼,避免陷入消费陷阱。
  当然百密一疏,如果您发现自己或者家中的老人仍然遭遇了消费陷阱,如何维权呢?首先要与经营者进行协商和解,和解不成应拨打12345进行投诉或者请求消费者组织调解,调解不成应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如果还没有解决,就应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最后,希望老年朋友们在现实生活中要科学消费,合理消费,不要贪图小便宜,不要被一些花言巧语所迷惑,练就一双“慧眼”,高高兴兴地安度晚年。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